于谦微微点,口上却
:“容学
于谦又问:“恩师对平安如何看法?”
杨士奇的豁达情绪好像影响了于谦,于谦也摇苦笑了一下,苦笑也是笑。
于谦:“学生所以一向与湘王不同
,便如杨公所言,人心安定盛世渐至,惜世间百姓疾苦,此时有人兴兵于国内、生灵涂炭实有悖于大
。”
杨士奇:“时至今日,朝廷、汉王、湘王裂土逐鹿,势既成;就算咱们为朝廷出力,所用之手段同样要大军平定,免不了战乱。对百姓来说,谁胜谁负又有何区别?
杨士奇打量着于谦的脸缓缓点,也不要他表态,接着便随口提起:“这边建文朝廷重开六
,已定老夫出内阁并任吏
尚叫郑洽,建文年间的进士,离开官场二十多年了,一直追随建文帝的文臣;兵
尚书朱恒,以前是汉王封过兵
尚姚芳是湘王的舅舅,刑
尚书周梦雄是湘王的岳父,此二人都是武夫。说到的五个人便是内阁阁臣,比通常的四阁臣多一个。还有个主持工
的位置未定,但我不好举荐廷益;而若是荐你到吏
任侍郎,却也不是上选……倒是兵
侍郎比较妥当,之前廷益就
过兵
右侍郎,现在荐你到同样的官位,一来显得湘王并未贬低旧的官员,二来在‘其他人’面前提起来也容易。”
他说:“廷益本心没错,见事却有失偏驳执着。”
于谦忙:“请恩师指点。”
杨士奇坦然:“太宗开疆辟土威加四海,八方宾服;仁宗与今上渐罢外武、收海舟、减赋税,天下思定,盛世之象。当此之时,纵有汉王之祸也不足远忧。可湘王能在此时借甲百十副,数年便割据湖广千里之地,纵观今古,何曾有此等事?非常人所为。此中必有我等在朝时尚未摸透的
理,今后孰胜孰负真难断言。”正
是,杨公要是觉得张宁必败,他也没必要跑到湖广来白折腾一回。
si m i s h u wu. c o m
“您以为现在的湘王何如?”于谦又改口问。
况自周天子以来,有汉唐宋中兴时之盛,也有更长的兵戈战乱民不聊生,各胡鞑蹂躏中国、朝代更替,盖不胜数。回溯古事,再看今朝,鹿落谁手终有结局,待尘埃落定,盛世要太平终也会太平。春秋更替,如草木荣枯。”
不信命。
“平安?”杨士奇又摸了摸下巴的胡须,略一沉,方
,“若是说以前咱们认识的平安,给老夫的印象是不错的,年轻人能那样已十分难得,当初也觉得此子假以时日、又有助力必能成
……呵!谁又能料到他有这么离奇的
世。不过现在的湘王已非昨日的平安。”
“你有此心,老夫甚是欣。仁存于今,圣人大
之幸。”杨士奇点
赞赏,但话风又一转,开口要继续说。杨士奇本来就不是正经科举出
的文人,一些思想与寻常士人大同、却又存在不同。
若要指责湘王一开始就不该趁汉王之乱起兵、扩大内乱兵祸;那当年历经四年之久军民死伤以百万计的‘靖难之役’又作何说法?廷益只见其一、不见其二,终究还是有私人之见。以义礼看,建文帝是太祖传位,却被夺了江山,其君臣不忘讨回公,本来就说得通;只是以前在朝廷当然不能说罢了……
举荐这个职位,还有别的考虑杨士奇倒没明说,他相信于谦这个得意门生换了个地方照样能默契领会自己的布局……如果于谦在自己手下任吏侍郎,
多就是个好帮手,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;但出任兵
,则是横向拓展,而且兵
尚书朱恒在杨士奇的判断里是几个阁臣中
基最浅的,可联合可结交互为倚靠。
于谦听罢,良久终于说:“恩师一席话,学生方知见事确有偏颇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