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平安传(校对全本+隐藏) > 分卷阅读366

分卷阅读366

        四海在市井和城厢转了一圈,在官上碰见不少从城里出来的百姓。那些人是拖儿带女、东西大车小车用牛和骡子拉。他叫人打听,大多是城里的人为了躲避战祸提前搬到乡下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的城乡没有籍区别,城池里的人只要家境殷实多半在乡下都有地,除了那些实在贫困的破产者还有外地来的官,谁不想置几亩地有个

        四海离开官,因此又去了大江几个渡口上考察。果见那渡口上行有私船,甚至有楼船,自家拥有楼船的人当然非富即贵……别提听途说的情况,有时候并不假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岳州的官员陪同在四海旁边时,走近边无不弯着腰,生怕矮了普通人一个的御使要仰着和自己说话。京师的御使真正得罪不起,大伙儿都懂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人听罢答:“听您的口音就是外地人,不明白实情。您在这边听听咱们说话,再过江听听那边的人说话,都是湖广的地盘,口音全然不同,为啥?大江上又没桥,平素少有往来,一般人置些产业,江北的人置在江北、江南的人在南边,寻常人家在江北既无地又无产,抛家弃业过江去不跟逃难一般么,日子能好过得了?要真有钱就不同,到哪儿没朋友?产业现买也成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四海平素非常淡定,乡试时住的一家破落客栈居然漏雨,他拿个盆接水在滴水的噪声中照样能在大考之前安然入睡。修齐家平天下,作为一个帝国英修到了的……但人心不是德修养能完全改变的,现在杨四海在已知张宁的出和成就之下,他只想张平安这个人死无葬之地。但凡寄希望于别人情高尚心宽广,自己就能为所为,显然是极其可笑的一件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御使来到岳州后的举止倒也奇怪,对军政吏治一律不问,连地方官如何防御岳州安全也不打听,却叫陪同的官员都换上便服随行,去城乡各和老百姓说话。这要是在太平时候也就罢了,了解民情情有可原,可显然这会儿战争祸到临,还有心思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?

        这次杨四海直接让随行的官员报上名,一则没来历的人想见人家富人是见不着的;二则富贵人家也不怕官、

        蝼蚁在暴风雨之前会搬家到水淹不着的高,人也差不多,这种自然现象比起公文上的曲折理,杨四海觉得更加直观。战火可能真的是向北蔓延的,而不是某些坐在衙门里高谈阔论的人说的长沙府。而且百姓的脚已经暗示了战争的结果。但凡遇战乱,不是每次都从城里去乡下。若遇民山民生乱,有时缙绅富们是从乡里往城里跑的,因为乡里要被劫掠,城里有高墙;人们反过来往乡里跑,就说明百姓对府城防御没有信心,岳州凶多吉少。

        况且大明士林官场对仪表也十分迷信,材很矮的四海本来就在自尊与自卑的极端之间,所以当众奚落过他的张宁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。

si  m  i  s  h  u  wu.  c  o  m

        官上的民对陌生人问东问西的打探持谨慎态度,大多语焉不详,不过还是有比较热心莽撞的人,嚷嚷着说:“有钱人都是往江北跑!隔了条大江,当然比这边安稳多了。咱们啊,跑不了只有求菩萨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打探的人又问:“江上设防了,不让过江?”

        四海出贫困家境无法承担举业读书的费用,需要求助于别人,于是从小受过太多白眼,深明世情冷;但天下家境贫寒的人是大多数,不知他一个,关键是四海此人天资聪慧天分极高,傲气自负与当初的现实境反差太大,使他产生了十分感而非常的自尊心。其二十出连过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关,这不是一般人能到的,拿老百姓的话是全凭祖坟上的青烟,便知四海之天分与刻苦决心。

【1】【2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绝代仙子的沦丧 少妇夏禾 娇妻沉沦日记 掌中的美母 我的黑人舍友兄弟帮我教训婊子前女友 仙魔同修